top of page

時間

TIME

​2o2o

原舞者舞團/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Formosa Aboriginal Song & Dance Troupe (FASDT)

 

  

  
  

 

  

  

 

                                「原舞者」歷年大型年度製作一覽表

 

年份           舞碼名稱                    展演內容

1991           山水篇                          鄒族特富野部落、阿美族宜灣部落樂舞

1992           懷念年祭                      紀念卑年族民作家陸森寶先生,演出南王部落歌舞

1993           年的跨越                      鄒族特富野部落、阿美族宜灣部落、

                                                       奇美部落、卑南族南王部落樂舞

1994           矮人的叮嚀                  賽夏族矮人祭祭典歌舞

1996           Vuvu之歌                    排灣族古樓部落樂舞

1997           牽INA的手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樂舞

2000           誰在山上放槍              布農族傳統祭儀樂舞

2003           迷霧中的貝神              南鄒沙阿魯阿族群樂舞

2004           海的記憶                     阿美族港口部落樂舞

2006           拾舞-原舞・十五        原舞者十五週年紀念演出

2007           杜鵑山的回憶              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

2008           風起雲湧                     阿美族七腳川事件百週年紀念演出

2009           尋回・失落的印記        太魯閣族傳統樂舞

2010           芒果樹下的回憶          卑年族民作家陸森寶先生紀念演出

2011           迴夢 Lalksu                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

2014           Pu’ing 找路                泰雅族南澳部落樂舞

2016           Maataw浮島               蘭嶼達悟族部落樂舞

 

 

 

※紐約時報舞評:

「古老福爾摩沙之儀式,帶來旋轉與掌聲之舞。」

※紐約時報藝術版舞評:

「這個團體具權威性、單純質樸、散發人性光輝的演出使得汽車喇叭聲、

談話聲和飛機掠過的繁忙城市天空都黯然隱退了。」

 

※BACK STAGE舞評:

「近一個小時的演出,觀眾盡情的、完全的接受原舞者的演出。」

 

※VILLAGE VOICE(村聲報):

「舞蹈表現簡樸充滿敬意,一絲不苟,絲毫沒有秀場式的花俏與牽強。」

  1990年代,臺灣原住民熱絡地走上街頭,展開「還我名稱」以及「還我土地」等運動。在歷經多年努力之後,國家終於在1996年正式設置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北高二市亦成立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開始有專屬預算編列;隨後幾年,原住民教育法、身分法、姓氏條例、工作權保障法等多種法案陸續通過。此時,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原住民的自覺意識抬頭,逐漸營造了一股文化復振的力量。部份文化界的原住民知識菁英,有感於原住民社會運動除了街頭抗議、喚醒民族意識之外,應該從文化面著力,厚植原住民文化實力,進而搭建原住民文化舞台。「原舞者」就在此波熱潮中順勢露出,共同參與了一個翻轉社會的原住民運動年代。

  回顧歷史,「原舞者」成立之初即普獲社會各界的高度關切與祝福。當時的倡議者有感於在急劇的變遷中,仍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有尊嚴、謙卑地珍惜祖先所遺留下的祭儀樂舞,這份寶貴資產足以讓當代的原住民族人感到驕傲。於是,「原舞者」舞團正式於1991年成立,是一個以傳承臺灣原住民珍貴樂舞文化資產為宗旨的非營利表演團體,從部落到舞臺、從臺灣到世界,一路走來,篳路藍縷,點滴在心頭。發展迄今,幾經遞變,如今已邁入了第25個年頭。

  由臺灣各族原住民年輕人組成的「原舞者」舞團,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透過實際參與觀察整理式微中的原住民傳統歌舞,並由原住民長者「口傳相授」歌舞,在舞台上莊嚴的呈現原住民祭典精神,以充滿活力的傑出表演,促進族群的了解,豐富劇場文化。

  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下,原住民經常呈現出多樣的歌舞樣貌。相較於觀光景點的原住民歌舞秀,「原舞者」所表演的有什麼不同?在同樣是「看與被看」的舞台結構背後,「原舞者」所呈現的又將是如何的樣貌?或許,「原舞者」的生存模式正可幫助我們探討原住民歌舞發展的另一種時代意義。

  回首這25年,「原舞者」成長茁壯於臺灣社會運動蓬勃的年代。

  The Formosa Aboriginal Song & Dance Troupe(FISDT), made up of a group of young aborigines, has revived and reconstructed their gradually disappearing songs and dances with the help of anthropologists and tribal elders, often through actual on-site 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se songs and dances—passed down orally by the elders—have been performed onstage to reassert the original spirit of the aboriginal rituals. The vitality of the group’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help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aboriginal culture while enriching and extending the range of theatrical experience.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91, the troupe has given hundreds of performances throughout Taiwan, earning the Wu San-lien Literature and Arts Award (arts category). It has also been honored for several years as an outstanding performing arts troupe of Taiwan by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Executive Yuan, Republic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troupe has spent much time tour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veral Asian countries.

 

  In 2007, after 15 years of striving in Taipei, the FISDT decided to move to the shore of Li-yu-tan( carp pond) in Hua-Lien .They decided to leave Taipei because they wished to return to the tribe’s native land to link up with indigenous villages and get ready to start a new trip. Through “re-positioning”, they wish to confirm their destiny and rediscover the original energy and essence of the indigenous song and dance culture.

 

  Return to the tribes, FISDT expect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new eyes--the tribal ones. This is their new trip.

01/

高雄草創期:1991-1992

  1991年5月,以阿美族的懷劭和卑南族的斯乃泱等為主的16位原住民青年,聚集在高雄的「草衙山胞會館」,不畏艱困,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只為學習原住民傳統歌謠與舞蹈。

  在吳錦發、童景茂、王家祥等多位文化界人士所組成的「原舞者文化界後援會」的支持下,「原舞者」得以推出第一個製作:《山水篇》。《山水篇》的巡迴演出引起了熱烈的迴響,更多關心原住民傳統文化藝術的人,主動伸出援手,投入支持「原舞者」的行列。

02/

台北茁壯期:1992-2000

  1992年3月,「原舞者」北上落腳在台北新店裕隆工業區,並與「優劇場」共用一個排練場。同年七月,在人類學家胡台麗及管理推手陳錦誠等人的帶領下,製作演出《懷念年祭》。年底獲「吳三連文藝獎」之殊榮,奠定了「原舞者」在臺灣表演藝術界的地位。

  台北新店時期,是「原舞者」橫跨時間最長、演出舞碼最多、活動內容最豐富的時期。不但完成了《矮人的叮嚀》、《VuVu之歌》、《牽INA的手》、《誰在山上放槍》等舞碼之製作演出,更前往美國、加拿大、匈牙利、法國、西班牙、菲律賓、新加坡、香港、北京等地進行樂舞交流,使我們在返本開新的樂舞創作上,蓄積了更多的經驗和資產,並跨出國際舞台。

03/

基金會轉型期 :2001-2006

  為能永續經營並朝向多元化發展,開拓更寬廣的活動空間,經過團員們長期的努力及各界朋友的支持,終於在2001年8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並由卑南族學者孫大川教授擔任董事長。除繼續扮演好國家扶植團隊的角色、完成每年新的製作和演出外,這段時期,「原舞者」的重點工作,主要落在經營管理模式與步伐的調整以及吸收年輕的新血輪上。

  製作方面,「原舞者」推出了《迷霧中的貝神》、《海的記憶》、《祖靈歸處》等舞碼;也受邀前往日本、德國、韓國等地演出。同時,「原舞者」分別出版了《年的跨越》、《牽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歌謠》等有聲CD專輯,入圍並獲頒金曲獎。與此同時,「原舞者」亦開始積極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數位化工作;進一步強化兒童、青少年的樂舞培訓。這是「原舞者」基金會化之後的轉型成果。

04/

重返部落原鄉期 :2007-今

  在台北十五年的都會奮鬥之後,經過一年的思考規劃,2007年初「原舞者」搬遷至花蓮池南村的鯉魚潭畔。「原舞者」決定「告別台北」,是希望藉此機會重返部落、接軌原鄉,養精蓄銳、重新出發;這是「原舞者」對自己的使命和未來走向的「再定位」,貼近部落,找回原住民樂舞文化的原始能量與本質。

  搬遷花蓮以來,「原舞者」不但受邀赴中南美洲四國演出,也嘗試將原住民對歷史、生態和人性價值的不同觀點,藉更具戲劇張力的樂舞展演呈現出來;《杜鵑山的回憶》、《大海嘯》、《風起雲湧》、《尋回˙失落的印記》、《芒果樹下的回憶》、《迴夢Lalakus》、《Pu’ing找路》、《Maataw浮島》等等,就是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推陳出新的作品。

  回到原鄉,以部落觀點重新詮釋世界,這正是「原舞者」對自己未來的期許。時至今日,「原舞者」自1991年成團25年來,歷年大型年度製作已達17個之多,涵蓋了許多原住民族群與部落(參見下表)。

bottom of page